技术集成试验让水稻每公顷增产1500斤
10月下旬,榆树市的水稻收割已近尾声。田间或留整齐短茬,或堆起锥形草垛,或铺满粉碎稻草。秋风过后,蓝色田埂的水痕层层叠叠,映出这一轮农耕的年轮。保寿镇红旗村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禹庆踩在湿润的泥地上,看着脚下碎秸,心里有数——这一季稻子,不仅产得多,米质也更香更糯。
“地是熟悉的地,种地的还是我们这些人,但法子得换。”早育苗、宽窄行、鸭稻蟹共生、新型收割机……“这片地,从春天起就在做试验。”徐禹庆说。从育苗到收割,合作社每一个环节都串连起充满试验性、可推广、可复制的新技术,农民口中的“折腾”,成了他眼中的“公式”,形成了一套“1+1>2”的高产技术组合拳,令稻谷增产又增质,让132公顷的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22000斤,同比增产1500斤。
早在9月29日,在榆树市水稻单产提升整县推进项目测产会上,民悦合作社试验田单产创下新高。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侯立刚蹲下查看稻株,不禁赞叹:“单穴产量达18到20穗,比对比田明显提升!”今年,合作社把“早”字做到了极致——提前10天育苗、插秧,让稻株积温更足、返青更快。科研团队还推广“旱平免水耙稻草还田技术”,既保墒又省油,培肥地力。脚下的黑土,正在记录着科技带来的“提前收获”。
同时,合作社还在稻田试验“宽窄行”插秧:宽行40厘米、窄行20厘米。有人担心“稀稀拉拉能高产吗?”徐禹庆笑着说:“让稻子喘口气试试看。”结果秋天揭晓——每公顷产量达23000斤,比往年提高一成。宽行通风透光,窄行提高穴数,田间小气候改善,光合作用效率同步提升。再加上侧深施肥、“一喷多促”等精准管理,几项技术叠加成了稻田的“增产系统”。
10月的稻田,脚下稻草粉碎得细密均匀。半喂入式收割机在田间穿行,稻粒入仓,稻草被粉碎成十几厘米的碎段还田。徐禹庆捏起混着稻草的黑泥,笑着说:“草碎得越细,土越活。”过去秸秆长短不一、腐解不良,如今粉碎均匀、拌入耕层,为来年积蓄肥力。合作社还推广无人机施肥、生态种养,实现稻田零农药。
科技让丰收看得见。吉林省农技推广总站实测显示:榆树市水稻平均亩产较去年提高25公斤以上。
从一块田到一片地,一项项新技术正汇成推动粮食增产的“数据浪潮”,让榆树的黑土地更有力量,也让稻香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