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策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已推进至深水区,但在农业发展层面仍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科技转化率偏低等问题。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9.690, -0.06, -0.62%)的生产力形态,既可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科技动能,也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引擎。在此背景下,依托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造,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赋能,显得尤为迫切。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创建农业生产“新范式”
科技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推手。积极将智能装备、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生产方式的智能化转型至关重要。其中,智能装备的应用能够替代繁杂重复的农事作业,提高人工效率;大数据则能突破以往依赖经验决策的局限,使生产决策更具科学性、精准性。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是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重要任务。
其一,要通过政府牵头、社会协同,推动无人机、智能灌溉设备等现代化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智能灌溉设备依托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可根据作物实际需水情况实施精准灌溉,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无人机则可对大面积农田进行病虫害监测、农药喷洒,快速获取农田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病虫害发生,促进投入实现最大产出。其二,通过在农田、果园、养殖场等地部署大量传感器,能够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数据,以及动植物生长状况信息。这些数据通过高速网络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农户和农业生产管理人员仅需通过手机即可随时随地查看生产现场。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及时发出预警,相关人员可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降低种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平稳运行。
重视农业智能管理,提升农业管理“新效能”
在农业生产及营销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全过程管理始终是农业高质量的重要命题与实践难点,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时代浪潮推动下,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可依托前沿技术构建智慧管理体系,围绕农业资源管理、农产品(8.920, -0.10, -1.11%)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农业政务服务等多个维度展开全过程、一站式管理,不仅让管理者精准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也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全流程保障农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农户谋取福利。
其一,对当地土地、水、林木等农用自然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农用地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并动态更新,精准掌握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从而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与科学规划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其二,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应用物联网、二维码、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农业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点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和记录体系,消费者只需扫描农产品二维码,即可了解到农产品的产地、种植养殖过程、施肥用药情况、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具体信息,确保农业信息透明化,提高消费可信度。其三,大力推行农业政务服务数字化进程。从“一门一网一平台”建设出发,将各门类事项进行统一管理,既便于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服务,也便于农民办理贷款申请、资金筹措等业务,切实简化办事流程,节约办事时间和费用,提高服务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高效率运转,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由此,将有效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数据堵点,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管理、风险精准防控与服务质量提升,创建智慧农业(3.320, -0.01, -0.30%)的管理新范式。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重构农业生产“新生态”
传统农业生产体系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问题,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要扭转这一现状,必须借助新质生产力重塑农业生产“新生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其一,基于生态系统内在规律,通过优化种养结构、普及清洁生产技术以及构建循环产业链等举措,显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使农业生产真正融入生态系统;建设“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绿色低碳体系,在生产环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加工环节引入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以及废气、废渣排放,实现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在流通环节实施绿色物流,推广环保包装,降低碳足迹;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发展有机农产品市场。此外,还应强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协同”多元主体联动机制,真正将农业打造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支撑。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必须接轨时代前沿,下大力气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将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深度嵌入农业生产、管理、销售全链条,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人才支撑力度,构建“科技领先、效率提升、生态友好、农民增收”现代农业新格局,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目标贡献应有之力。